新书推介:贺雪峰著《大均衡: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》
大均衡
★敏锐观察时下农民的劳动与生活
★系统检讨当前“三农”政策与实践
★书名:《大均衡: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》
★作者:贺雪峰
★书号:978-7-5598-4370-8
★出版时间:2022年1月
★定价:55.00元
★装帧:平装
★开本:32开
★印张:10.75
★字数:214千字
★页数:344页
★用纸:胶版纸
贺雪峰,1968年生,湖北荆门人。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、院长,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。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,学术研究上主张“田野的灵感、野性的思维、直白的文风”,是“华中乡土派”代表人物之一。著有《新乡土中国》《村治的逻辑》《后一公里乡村》《治村》《在野之学》等多部学术著作。
中国城乡之间的均衡是大均衡。乡村振兴政策不应浪漫化,不能急于求成,而须有历史的耐心,须服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。
在本书中,作者围绕当代农民愿否返乡、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这一紧迫的社会课题,展开了全方位的历史判断和制度性思考。作者还对“进城与返乡”这一历史命题加以延伸,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土地制度、城市化路径、贫富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田野观察与学术解读,以期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启示,为关心“三农”问题和中国现代化前途的读者提供崭新的视角。
这是一部特别有乡土情怀和人道关怀的学术随笔,作者关心中国当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年纪渐长后的去向和退路,结合各地调研的情况,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家庭在面对“进城还是返乡”的抉择时,其就业和养老的前景及可能性。所涉观点均建立在作者多年来的田野经验之上,其观察与思考更多地是基于对“三农”问题的扎实调查,而非某种理论的逻辑导。
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浪漫化和激进化,这在当下的中国尤为振聋发聩。中国的城市化、现代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的冲击和变化,在这种背景之下,农村充当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,它为留守农村的农民、进城失败的农民等人群,提供了后的退路和基本的保障,亦使得中国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、经济衰退周期,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。因此,研究农民进城、土地制度变革和乡村振兴,制定相当的政策措施,须将农民返乡的后路纳入考量,不能激进地把他们的土地和住宅收走。即使是同样的问题,在沿海、中部和西部地区,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境况,千万不能一刀切。
目录
代序
回不去的乡村?/ 1
一 进城还是返乡
务工、务农与创业 / 3
返乡创业的逻辑 / 11
农民家庭劳动力如何配置 / 15
进城还是留守 / 23
农民为什么愿意回村居住 / 35
熟人社会的养老 / 40
互助养老值得重视 / 45
从新冠疫情认识农民退路的重要性 / 50
二 农村区域差异
代际责任与自由恋爱 / 57
性别失衡与代际关系 / 63
老年人储蓄的区域差异 / 75
北方农村兄弟关系更容易紧张 / 81
农村老年人瘫痪了还能活很多年 / 86
负担不重的家庭 / 90
半市场中心地带 / 99
晋西北农村性质 / 104
村庄秩序的条件 / 109
云贵川与鲁豫皖 / 114
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 / 126
三 农业用地制度
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没有问题?/ 133
武汉郊区的土地抛荒 / 137
北京郊区的蔬菜种植 / 144
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/ 155
农地三权分置问题 / 162
皖河农场的经营体制及其优势 / 176
保护耕地也要考虑代价 / 192
四 建设用地制度
沿海土地利用的先行劣势 / 197
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警惕负债 / 202
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是“居有其屋” / 206
征地拆迁与农民的地权意识 / 218
五“三农”政策对话
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 / 233
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法 / 237
城乡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拉大?/ 256
城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想法 / 264
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/ 274
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——中国农民的脱贫之路/ 280
农民如何城市化 / 291
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 / 297
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四类村庄 / 304
未来15年乡村建设重点在于保底/ 310
“合村并居”何拆农民房子 / 314
“合村并居”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/ 320
后 记 / 323
温馨提示:可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,或者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链接购买本书。